筷子裏的大乾坤原唱(筷子裏的乾坤完整版)
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筷子。筷子是指持放在手指中夾取食物或者其他東西細長條棍兒。
普通筷子長度大約是 22 到 24 厘米左右,可由竹、木、鼓、瓷、象牙、金屬、塑料等材料做成形狀,一頭方一頭圓。用筷子時間現在無法準確確定,但是至少已經有 3000 年曆史。筷子在先秦時被稱為夾,漢代時稱為蛀,正式叫筷子,是從明朝開始。
明朝吳中也就是蘇州府、鬆江府、常州府一帶。江南水鄉船家既會築這個音,因為那意味著漁船遇到風浪,所以反其道而用認知將住換作快,寄托人們對行傳暢快無阻美好願望。
民間關於筷子傳說也不少,一說是薑子牙受到神鳥啟發而發明絲竹筷。另一種說法是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做筷子。還有一個說法是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,以樹脂撈取熟食而發明筷子。
當然這些都是傳說,我覺得最靠譜是大禹那個。相傳大禹在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,都是在野外進餐,由於時間緊迫,等飯菜剛燒好就要吃,然後著急趕路。但是滾燙廢水無法下手,就折斷樹脂來加飯食施,這就是筷子最初雛形。
雖說這是一個傳說,但是因為熟食燙手,筷子應運而生,這似乎符合人類生活發生展規律。其實我們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與食物有關。
中華民族很早就開始農耕生活方式,主要作物是適應性很強穀子。這種糧食有兩大特點,一是顆粒小,二是粗糙外皮不易被去除。
在最初時候,我們祖先可能是先將穀子搗碎煮粥食用,往往還要摻雜一些野菜、樹葉之類一起煮,以便改善口味,並且節約糧食,這樣飯吃起來就比較費事兒。其中野菜和樹葉之類會妨礙粥流動,而不容易把粥喝進嘴裏。
這時我們祖先就發明筷子。而西方人最早是遊牧民族,食物是烤熟或者煮食肉塊兒可以切成小塊兒拿在手中進食。
而印度人主要食物是稻米,比較容易去殼兒,可以蒸煮成團,同樣可以用手抓著進去。而我們祖先日常食物都是粥,是一種粘稠半流製食物,不能用手抓著吃。可能有一個聰明古人順手取來小木棍兒之類東西,試著把野菜或者樹葉以及粥一起撥入口中,這就是筷子最初形式。
而且中國筷子還有很多講究。首先筷子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,代表人有七情六欲,已是人和動物本質區別。
而且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象征著天方,象征著地對應天源地方方,這是中國人對世界最基本理解。同時筷子一頭方一頭圓,當我們把筷子平放在晚上時候,筷子也不容易滾動。其次,手持筷子時候,拇指、食指在上,無名指、小指在下,中指在中間,是為天地人三才之相,這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關係理解。
然後中國人遵守太極和陰陽理念,太極是一,陰陽為二,一分為二,這代表著萬事萬物都由兩個對立麵而組成,合二為一。這陰與陽結合也意味著完美結果。
在使用筷子時,一根為主動,另一根為從動,主動為陽,從動為陰,死為兩儀之象。所以在餐廳裏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,那肯定是中國人。如果說拿兩根筷子,那一定是外國人。
另外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作用。古時候人們行走江湖,身上隻要有一雙筷子,有什毛病都能自己搞定。即便忘帶,隨手掰,兩根樹枝折斷,在石頭上磨一磨,在水裏洗一洗也能用,非常方便。
而且使用筷子時講究也很多,比如夾菜時候,隻能是從上往下夾叫做騎馬夾,從下往上翻著夾叫抬轎夾,這可是不允許。小小一雙筷子蘊含中國大智慧。
留言0